掌握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浓度(强度)水平既是有效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切入点,又是研制和修订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切实摸清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了监测项目工作。
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筹部署与支持下,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各县(市)区卫健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卫生监督局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技术力量参差不齐等困难,不仅顺利完成了2023年度国家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工作,而且涌现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实干家。全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任务完成率为101.2%(项目任务数330家,实际监测企业数334家),省级审核通过率为101.2%(334/330)。
一、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国家职业病防治监测项目的关键内容之一,通过项目的开展,掌握我市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研究分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浓度(强度)水平,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为监管执法、研究制修订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历时5年,昆明市的监测工作已覆盖了重点行业和重点因素的绝大部分企业。初步掌握了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因素接触情况和职业病防治的现状,尤其是小微企业分布、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及超标情况;完善了辖区内企业申报及年度更新情况;真实了解基层职业卫生队伍的差距,增加了基层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实践的经验,部分县(市)区疾控中心已拥有独立完成监测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的能力;此外,推动了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知和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二、项目实施措施与困难
昆明市作为全省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卷烟、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能源、建材八大行业为主,涵盖37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由于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一直承担着大量的项目任务,根据省内的项目监测任务量分配数据显示,昆明市的一个县区的工作量相当于某些地州的全部工作量,因此昆明市的完成情况可以直接影响到全省的完成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项目实施五年来,昆明市2022年因为疫情封控原因没有完成指定任务数,其余年度均不仅在数量上超额完成,且质量方面一直是全省名列前茅。
历年来,由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一直是完成难度较大的项目之一,针对这一难点,昆明市积极探索工作机制。今年初,为实现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率先在省内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纳入各县(市)区卫健局考核指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技术支撑机构,不为困难找借口,选派了监测评价与质量控制方面经验丰富的雷钫普副主任医师担任监测项目负责人,推行“负责人主导+科室协同”的项目责任制,采取了“县级看市级做--市级带着做--市级看县级做”的技术指导工作模式;采用了“分组对接与指导县(市)区疾控,落实责任到工作小组,共性问题组织线上培训,个性问题单独指导,发现新问题后,科室讨论研究”的跟进措施。这一系列做法获得了国家质控考核组的认可。
各级卫健、疾控的相关领导休息时间也在协调与推进项目工作。尤其是,今年云南省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纳入政府考核之后,更是竭尽全力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结合项目进度先后实施了月报制、周报制、日报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如期完成了工作任务。
随着项目推进,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涌现了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实干家。2022年宜良县疾控中心率先独立完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2023年东川与安宁疾控中心也开始独立完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三、监测项目主要数据结果
针对334家企业的监测资料显示:
(1)重点行业与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在监测企业中,劳动者人数36529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21439人,总接害率58.7%;其中,接触粉尘、化学毒物类、物理因素和噪声的劳动者人数分别为13935人次(38.1%)、6074人次(16.2%)、19139人次(52.4%)和18233人次(49.9%)。
(2)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高。在监测企业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企业245家,超标率73.4%。其中,粉尘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在312家企业中,超标164家,超标率52.6%;检测岗位1022个,存在超标岗位391个,岗位粉尘超标率38.3%。化学毒物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在87家企业中,超标19家,超标率21.8;检测岗位243个,存在超标岗位44个,岗位化学毒物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率18.1%。噪声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在319家企业中,超标166家,超标率52.0%;检测岗位1149个,超标岗位302个,岗位噪声超标率26.3%。
(3)上一年度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低。在334家监测企业中,192家开展,142家未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57.5%。
(4)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分布情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矽尘和噪声;其中,粉尘主要分布在: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采煤岗位,非金属矿采选业凿岩、穿孔、破碎等岗位,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球磨、上料、破碎、装车、干磨等岗位、金属制品业打磨、铸造、清砂等岗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的锅炉岗等是粉尘超标的主要岗位。噪声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球磨、浮选、破碎等岗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备料、水磨、干磨、破碎、筛分等岗位,金属制品业冲压、打磨、切割等岗位是噪声超标的主要岗位。
(5)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地区分布。宜良县以非矿物制品业为主,矽尘和噪声为主要危害因素;东川区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为主,矽尘、铅尘和噪声是主要危害因素;石林县以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主要危害因素为噪声;安宁市以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矽尘和噪声为主要危害因素;其余县市区均零散分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也应重视矽尘和噪声的防治。
四、项目实施的主要问题
按方案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取10%的监测场所进行现场验证,发现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疾控方面
1.昆明市任务重,各县(市)区专职职业卫生人员比例极低,身兼数职;
2.县(市)区疾控中心存在职业卫生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实验室检测能力较弱普遍情况,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高,采样监测、实验室检测队伍的培养任重道远,只有在县(市)区疾控中心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下,才能给予项目质控的有力支持;
3.通过对14县(市)区监测机构的现场验证发现,部分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检测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测流程待完善。
(二)企业方面
1.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生产工艺落后,无防护设施,或设置防护设施也形同虚设;无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或发放存在流于形式,防护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或发放劳动者不佩戴等情况;
2.企业管理人职业卫生防治知识和意识缺乏,劳动者防护意识的薄弱,不能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健康,部分企业存在职业健康检查只选择部分工人进行检查。
五、工作建议
1.按照质控方案的要求,把年度项目的完成情况列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制定奖惩措施,使基层项目组织实施单位重视项目的开展和推进;
2.提升基层人员职业卫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制定培养周期计划,开展监测采样比武、实验室检测的比对等多种方式,考核培养效果,让基层重视职业卫生专业队伍的发展和培养,从根本上保障项目的质量;
3.结合工作量与任务完成质量按项目进行表彰。赏罚分明,肯定成绩,鞭策后进。表彰方式以精神层面为主,可以是通报表彰,也可以发给荣誉证书。
4.完善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的推进工作。对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企业,应按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结合客观实际与十四五规划的进度要求推进整改,宜加强专业指导,给予实时帮助,而非任务指令性的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