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暨第13届中国卒中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卒中识别早,宣传效果好!”
脑卒中(俗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
脑卒中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呈现出“五高”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能带来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脑疝等多系统并发症,亦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定期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做到“五早”: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就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病风险或减少相关后遗症带来的长期危害。
1、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
(1)清淡饮食;
(2)适度增强体育锻炼;
(3)克服不良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
(5)注意气候变化;
(6)保持情绪平稳;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2、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重点注意:
(1)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2)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
(3)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
(4)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脑卒中可防可治,要提升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积极参与、配合当地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活动。
此外,还要注意因心脏疾病引起的脑卒中,如: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等。通常会因心脏栓子的产生和脱落,随心血管的血流运输至脑血管,造成堵塞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和相应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及功能丧失。因此,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发现脑卒中早期症状十分关键、极其重要,无论是脑卒中发生前或者发生后,越早治疗则效果越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在发现脑卒中可疑症状或危险预警信号后,需立即将患者就近送达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或卒中中心,规范治疗则可增加恢复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生活。康复治疗就是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脑卒中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可以重返社会。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功能恢复的效率将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