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随着7月中国内地新增报告491例猴痘确诊病例,8月中国疾控中心与海关总署相继发布猴痘疫情情况,猴痘又重回公众视野。
别慌,我们一起了解猴痘防护的核心问题。
1.普通人群是否易感?
生活接触传播风险比较低,普通人群接触猴痘病毒机会很低。国家疾控局、国家卫健委7 月 26 日联合发布了《猴痘防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调整了此前执行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 年版)》。《方案》明确: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
根据中疾控官网上发布的专家解读,2023年7月猴痘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病例均为男性,96.3%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同性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生感染。
2. 猴痘会导致死亡吗?
一般不会。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根据中疾控官网上发布的7月猴痘疫情专家解读,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3. 猴痘和水痘是一类吗?
不是。猴痘病毒归属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属于疱疹病毒科。猴痘病毒与水痘病毒不是同属病毒,所以,感染过水痘或接种过水痘疫苗不会产生对猴痘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4. 猴痘是性病吗?
不是。虽然猴痘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但它并不是性病,猴痘病毒不仅仅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还能借助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等,通过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猴痘并不是一种性病,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5. 猴痘只会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吗?
除了人际传播,还有可能动物传人。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猴痘传染源除了猴痘病例,还有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6. 监测病例定义是什么?
①猴痘样症状者。不明原因急性皮疹(面部或口腔黏膜、四肢、 生殖器或会阴、 肛周等部位),伴发热(>37. 3℃) 或淋巴结肿大者;
②疑似病例。猴痘样症状者,发病前21天内具备以下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项:有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有猴痘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触史;有同性性行为,或性伴有同性性行为史;有地方性流行区可疑动物接触史;
③确诊病例。猴痘样症状者、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经实验室检测猴痘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者。
7. 如果感染了猴痘,需要隔离吗?
《方案》对确诊病例的管理进行了调整,病情较轻的感染者经评估后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治疗。《方案》明确,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
8. 怎么预防?
①避免与有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或皮肤接触。比如拥抱、亲吻、性接触等,更不要去触摸猴痘样症状者的皮疹或疱疹。
②不要与猴痘病例共用物品。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它们在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所以不要与猴痘病例共用物品,包括餐具、杯子、毛巾、床上用品、衣物等。
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特别是进食前、如厕后或手触摸脸部以前,都应该用肥皂或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选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彻底清洁双手(醇类过敏者也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
④出境人员和前往疫区人员需关注当地猴痘疫情。猴痘是人畜共患病,尽量避免接触猴痘样症状者及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