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应
是否调整防控政策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四早”,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
米锋表示,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
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表示,目前高校疫情总体平稳可控,校园环境总体安全有序。
刘培俊介绍,11月3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议,明确当前科学精准防控校园疫情的总体要求:既要防止防控不力、放松懈怠,导致校园疫情输入;更要防止防疫过度、“层层加码”,影响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刘培俊指出,在全面科学精准防控基础上,重点在五个方面调整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第一,科学实施常态防控。 第二,动态调整教育教学。 第三,不断优化校园服务。 第四,及时回应学生关切。 第五,系统提升应急能力。
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研究显示,新的变异株传染性更强,导致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当前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是否仍然有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我国目前的疫情防控策略运用得当,能够有效控制新冠变异株的传播和疫情暴发。目前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卫生、社交距离等,对控制病毒传播、预防感染还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诱发一系列基础病的加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不能忽视。”王贵强说,目前已经有了抗新冠病毒药,所以对新冠肺炎的治疗要积极,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要早期进行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在5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新冠肺炎、普通感冒、流感三种疾病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到医院看病,甄别排查是新冠还是流感。
王贵强介绍: 第一,病原上看,普通感冒是由定植的一些病毒,如鼻病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新冠肺炎是因新冠病毒。 第二,从传染性来看,感冒是没有传染性的,流感和新冠都具有传染性,新冠的传染性明显高于流感。 第三,从感染部位来看,普通感冒一般在上呼吸道,一般不会导致肺炎,流感大部分也在上呼吸道,但新冠可导致肺炎,新冠病毒感染以后可以诱发一系列基础病的加重。 第四,从发生季节来看,感冒没有季节性,流感主要是秋冬季为主,新冠病毒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 第五,治疗方面,普通感冒不需治疗,本身自限,一般1-3天就好了;流感是有特效药,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减少进一步并发症的发生;新冠目前也有抗病毒药,所以对新冠治疗更要积极,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要早期进行干预避免病情恶化,包括抗病毒治疗、氧疗、中药等综合治疗。 “流感的话可以针对性治疗,是新冠不单纯是抗病毒治疗早期干预的问题,还要隔离,避免进一步传播的风险,同时我们也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发展为重症,包括基础病加重的风险。”王贵强说。
秋冬是流感高发季,广大群众应该如何防范流感和新冠交叉感染?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表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胡翔表示,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和适量的体育锻炼。 二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疾病的风险,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比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以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三是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经常打扫居室和工作场所。家中如出现流感患者,照顾患者时要佩戴口罩。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对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地面等进行消毒。 四是发生感染和重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接触的机会。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公众尤其是老年人应积极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胡翔表示,一旦出现流感症状,患者应居家休息,避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如果症状比较重,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