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都市时报》消息称7月23日,备受读者关注的西双版纳州哈尼族2岁女童甲刀经过昆明市儿童医院的奋力抢救及救治终于痊愈出院,甲刀及其父母三人因误食火炭菌中毒,母亲经抢救无效死亡,原生机渺茫的父亲经过抢救治疗如今也康复出院。小甲刀将回到西双版纳与爸爸团聚,然而她却永远失去了妈妈,这又是一起食用野生菌中毒造成的悲剧。
云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召开加强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会。会议通报今年截至7月21日,省政府食品安全办接到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报告13起,5月至6月29日就有67人中毒、4人死亡。
又是一年吃菌时,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虽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仍然要绷紧这根弦。
全国70%食用野生菌来自云南
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云南的野生菌被介绍给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观众——这个隐藏在群山之间的独特珍宝与云南的亲密关系。实际上,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野生菌早已作为云南人餐桌上的主要食材之一,融入了云南人的日常生活。
据统计,云南有食用菌类882种,占世界2000种的43%,占中国978种的91%。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土从、干巴菌、红菇、块菌、金耳等,不仅产量居全国之首,质量也最优,其特有的风味和保健功能构成云南高原特色食用菌群体。
目前全省野生食用菌自然产量50万吨,全国市场商品野生食用菌约70%为云南所产。交易方式由过去的菌农、菌商到野生菌交易市场零售为主,发展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一起上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美味与风险并存
然而,每年进入食用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云南就进入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今年截至7月21日,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接到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报告13起,涉及昆明市呈贡区,昭通市镇雄县,红河州蒙自市、石屏县,临沧市沧源县,文山州广南县、麻粟坡、文山市,楚雄州南华县、牟定县,玉溪市华宁县7个州市11个县市。
云南常见的野生菌有250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50种左右。有毒野生菌中含有的毒肽、溶血素、生物碱、红菇素等毒素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系统,进而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食用有毒野生菌中毒后没有特效疗法,病死率高、风险极大。
吃菌看见小人人听着有喜感,实际上可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常见野生菌中毒会有这些症状,作为云南人,一定要知道:
胃肠炎型
表现较为普遍,约占80%。具体反应是,进食毒菌后1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一般不发热,严重者会导致脱水,引起循环衰竭。
神经精神型
除了胃肠炎表现外,还有精神兴奋、精神错乱和精神抑制等症状。先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症状,然后有烦躁、幻听、幻觉、妄语等怪异行为,少数人还有迫害妄想,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食用者会感觉面前有活动的小人或动物,进而有打人毁物、狂奔乱跑,甚至出现伤害行为。
溶血型
进食毒菌6至12小时后,除有胃肠炎型表现外,还有贫血、肝肿大等症状。严重溶血症状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多脏器损伤型
在进食毒菌10至30小时后,先有胃肠炎型表现,然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光敏性皮炎型
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
食用野生菌中毒怎么办
在野生菌中毒的案例中,大多数中毒事件是来自家庭采集和食用野生菌导致的,特别是老人小孩死亡率高。在家庭食用野生菌时需要注意:
●不要采集或选购不认识的菌类,对自己熟悉并确定为无毒菌的,也不要混杂加工食用;
●食用野生菌最好不要过量,如最常见的“见手青”(又叫红牛肝菌)这类有一定毒性的野生菌,哪怕加工得再好,如果吃得过多,毒素在体内积蓄起来,超过人体的解毒极限,也可引起中毒;
●烹制加工时一定要烧熟煮透,食用野生菌时尽量不要饮酒;
●家庭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
●让中毒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液体,防止脱水导致休克;
●尽量保留中毒发生时食用的野生菌样品,使专业机构检测后供医疗人员救治参考。
此外,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污染,或因气候异常、或者地层下含有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生长的菌类后很容易发生中毒。
来源: 本文内容由《都市时报》《健康中国》信息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