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21日是我国第二十五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主题为科学抗癌,预防先行。旨在倡导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加大防癌抗癌科普宣传,提高群众对癌症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认知和接受度,切实降低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和疾病负担。
癌症,也称为恶性肿瘤,是细胞变异和增殖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肿瘤无限制增长,并通过淋巴系统向远端转移,侵袭其他脏器,最终导致机体衰亡。近年来,我国癌症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肿瘤的预防控制也是我国需要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危险因素
癌症是内、外环境致癌因素和遗传易感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癌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和非烟雾暴露(咀嚼和嗅闻):烟草中的烟雾含有苯、多环芳烃、亚硝胺、芳香胺等多种致癌物,会增加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咀嚼和嗅闻烟草可增加烟草种植工人患口腔癌的风险。
2、膳食:一方面是膳食结构不合理,高脂高能量的膳食可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食物的储存以及烹制过程不当,可产生各种生物或者化学致癌物。储存不当的粮食易受黄曲霉菌污染,增加了人患肝癌的风险,同时腌制烟熏类的食品也可产生亚硝胺等多种致癌物,会使得患胃癌、肝癌的风险增加。
3、病毒、细菌感染: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是原发肝癌的致病因子;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使得患胃癌的风险增加。
4、酒精及饮用水:长期饮酒会导致肝硬化,可能会与HBV感染协同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同时酒精饮料中可能会有致癌的物质如乙醛、亚硝胺等化学物。饮用水中可检出的致癌物主要是砷和砷酸盐,砷可能会使皮肤、呼吸系统、消化道系统、泌尿系统、淋巴造血系统等多个部位患癌风险的增加。
5、职业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原料、产品或者生产过程中可产生多种致癌和可疑致癌物质,因此职业人群是肿瘤的高危人群。常见的职业致癌因素有很多,常见的职业肿瘤有肺癌、皮肤癌、膀胱癌、白血病等。
6、药物因素:免疫抑制剂咪唑硫嘌呤可导致肾移植患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皮肤癌、肝癌等肿瘤。
7、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肿瘤的发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癌症通常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
癌症的危险信号
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及时的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的到医院进行诊治: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异常感觉,如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粘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便血及大便习惯、性状改变。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通过研究明确的表明,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三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的质量,延长生存的时间。所以应该主动采取积极预防、规范诊疗的措施,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癌症的防控不仅仅是针对中老年人,尽早的关注、预防癌症,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做到科学防癌,做到以下几点:
1、戒烟并避免通过其他方式接触烟草,同时限值酒精的摄入;
2、保持健康的体重,积极运动;
3、保持平衡的膳食,摄入丰富的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不吃被农药污染的蔬果和其他食物,多食用洋葱大蒜等食物。同时限值高脂、高糖、高淀粉的“快餐”以及其他加工食品的摄入;
4、限值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少吃香肠烤肉;不吃过烫、过硬、过焦的食物,尽量少用煎炸的烹调方法;不吃发霉的粮食。
5、晒太阳不能过度;
6、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不要长期服用可能致癌的药物。
7、装潢时尽量不要用含有苯、甲醛等致癌物质的建筑材料,并注意通风。
8、定期进行规范的防癌体检,针对常见的癌症进行身体检查,知晓自身患癌的风险,及早的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
健康是生命之本,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早诊早治只是防控癌症的一个方面,真正让人们远离癌症的方法还是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远离由个人不健康生活方式所造成癌症的有效手段。
来源: 慢病科 王盼